找到相关内容1306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二辑(1)

    、此世他世乐禅、清净净禅。这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至金刚后心所修证的禅法。并非一般凡夫能擅加揣测的。  另外,有一类由中国创立的中国禅,其法门虽别出一格,但于禅的根本行法,仍不离上述三种禅门。后人不察,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270225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二辑(2)

    ,由于根性、因缘、行法的差别,而产生了退分、住分、进分、达分四种情形:  1.退分═得了初禅后,由某种因缘即便退失,甚乃无任何因缘而退失。此又分二种:一者,更修还得;二者,更修亦不得,这是业障法起,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370226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慧日集(第一辑)

    无关言语;不是问题的,言语无关答案。   第15篇   念佛、拜佛、诵经、研经、坐禅、参禅等行法,是在纸上画门,先从知解上教你门是何物。若由念佛乃至参禅,而使身心顿觉清净,智慧泉涌,即为已见真正的门。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270236.html
  • 如瑞: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

    道众威仪,适应僧团生活。式叉尼是受具足戒前的考验阶段,也是佛为尼众而制的特别教法。对式叉尼的教育,关键则在于为受具戒作各方面的准备:包括检验身心、学修六法及比丘尼行法、得戒教育等等。   对比丘尼,...

    如瑞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51870281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五)

    等正觉,故称为佛。法是轨持义,所谓“教法、理法、行法、果法”能成无上正等正觉之轨道,故名为法。僧是和合义,有事和理和二义。事和,能见和同解,戒和同修,利和同均,意和同悦,口和无诤,身和同住;理和,能证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670434.html
  • 法句经与遗教三经

    敬偈云「菩萨方便道」,论首标云「菩萨  行法」,一证也。及释比丘云「摩诃衍方便」,二证也。  又释木叉则云「不灭法身,常住世间」,三证也。又下明  八种大人功德、大人之号,正简二乘,四证也。又释「心 ...「时有始  终,意无二轨」的关系。前者是世尊初成道,开示渐修的根  本教理行法,以诱导无始劫来的愚痴众生,使知门径。后者  是世尊将入灭,总结住世的随机说法纲要,以坚定无穷劫后  的末法行者,使有依止...

    张火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0870799.html
  • 日本佛教的近代转变

    ,推动神道国教化。但是,由于德川时代神道隶属佛教  之下,神社的仪礼,行法受到密教等佛教咒术,祈祷的影响,  活动亦由僧侣(社僧,别当)代执。要确立神社的主体性,就  必需划清与佛教的界线。同月,颁布...

    王俊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2570913.html
  • 法华三昧之检讨及修学之经过

    但欲诵经忏悔,当于行坐  之中。久诵经疲极,可暂敛念。消息竟,便即诵经,亦不乖  行法。故云﹕「不入三昧,但诵持故,见上妙色。」二不具  足诵者﹕所谓行者未曾诵法华经。今为行三昧故,当诵安乐  行一品...

    张圣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0371069.html
  • 试论在西夏的藏传佛教僧人及其地位、作用

    六法混圆道次》、《中有身要论》、《梦幻身要门》、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》以及众多密教仪轨等。在这些佛经中还可以反映出藏传佛教中的七支加行法、那若六法等藏密修法在西夏也有一定传播。藏传佛教这些...

    孙昌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5971181.html
  • 《念佛胜易》简介、缘起

    要好好地受持,《观经》的重点在哪里呢?重点在于持无量寿佛名。”不是定善十三观等。  在《般舟三昧经》有一位菩萨,观想成就了,观到阿弥陀佛了,他就问佛:“欲生西方,以何行法为胜?”阿弥陀佛告诉他说:“欲生...

    净宗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773516.html